查看原文
其他

智慧城市的“死”与生丨G5洞察

G5全球 G5全球 2024-01-30
以下为深度阅读文章,共 3700 字
阅读时间预计:10 分钟


智慧城市是什么?

有人说是科幻式的赛博社区,有人说是居民生活高效、便捷……不管答案是什么,作为一个面世不久的概念,全球对智慧城市的探索遵循着不同的路径,这些探索与其他前沿的试探一样,其中充满了挫折与遗憾,但也不乏灵感迸发的惊鸿一瞥。

我们回顾了一些著名智慧城市项目的兴起与它们带来的启示,看看能否更接近智慧城市的本质诉求。


技术先行,一场留下诸多思考的乌托邦


2017年10月,谷歌姐妹公司、Alphabet的子公司Sidewalk Labs宣布与多伦多市达成合作,在市中心以东一处名为Quayside的工业滨水区打造一个智慧城市项目“Sidewalk Toronto”一个充满雄心、未来感的项目就此开启,这也成为过后几年全球瞩目的智慧城市项目。


“Sidewalk Toronto”成立的背景,在于多伦多房价持续走高,同时交通状况持续恶化,叠加气候变化等问题。在谷歌的牵头下,规划师与科技公司共同完成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试图解决上述大城市病。

其设计理念是通过软硬件一体化技术,部署大量传感器,将交通、公共空间、建筑及管网基础设施等,以技术与数据进行串联,在收集噪音、空气质量、电网甚至垃圾回收等方面数据的前提下,通过大数据分析, 最终以新技术精确匹配城市服务的供需,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体验。

Sidewalk Labs提出了其智慧社区的目标,包含了建立一个完整的社区,为多元化的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设施;解决能源使用、住房成本过高及交通等问题;将多伦多打造为全球兴起的城市创新的范本。Alphabet作为一家全球性科技公司,则试图在项目中将城市设计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融为一体,重塑当地的交通、能源、住房等城市运营问题,为城市装上最先进的感知系统和城市大脑,从而达到对城市规划模式颠覆式的再定义。

图 丨 Quayside 2018年的图像 ©Sidewalk Labs

在如此高预期的起点下, “Sidewalk Toronto”成为全球第一个全方位将ICT技术融入城市设计、城市运转底层的项目。其中包括了基于LoRa的低功耗物联网、高速且免费的无线互联网服务、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深度学习摄像头(即如今所说的边缘计算设备)、新型保温板、智能温控器、以机器视觉和AI为底层支撑的交通信号灯等诸多如今还在探索落地模式的技术范式。此外,还有无人驾驶飞机、物流机器人、共享出行等,这些在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独立赛道的技术行业在当时也一并被纳入了项目的规划中,让“Sidewalk Toronto”成为一个大型技术乌托邦。

即便是技术强大的谷歌,也都动用了谷歌投资版图里的Nest、Flow、Waymo、Lyft等,为“Sidewalk Toronto”注入诸多正在孵化中的新技术。这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实验,也入选了2018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十大突破性技术”,让“传感城市”这个词成为当年科技行业的关注焦点。

图 丨 传感城市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

技术很华丽,设计很美好,甚至可以说是呈现出一个近乎科幻的的未来城市图景。

但计划从实施开始就遭遇各种水土不服。当地居民对这个智慧城市项目有着很具体的反感情绪:我们不反对打造智慧社区的愿景,但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收集我们的日常生活数据、控制公共交通的确是“不够尊重居民隐私”的行为。与此同时,以大量黑科技为支撑的项目在投入、盈利方面的问题也在持续消磨Alphabet的决心。事实上,“Sidewalk Toronto”从头到尾都是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下,自上而下的实验项目,Alphabet的意愿几乎决定了项目最终能够运行多长时间。最终,数据隐私、盈利模式等问题持续涌现,项目也在触碰一系列法规政策、大众观念的红线之后,政府、企业和市民三方的利益共同点持续偏移,项目失败几乎不可避免。

2020年5月,Sidewalk Labs宣布放弃总投资额逾13亿美元多伦多滨水区项目,这也宣告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未来城市项目的夭折。多伦多项目之后,2021年上半年,Sidewalk Labs也宣布放弃其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运营超过2年的的智慧城市项目。

调转摄像头的方向


Sidewalk Labs项目的草草收场留下了属于这个技术时代的宝贵经验:试图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完整的技术乌托邦,一步到位建立城市大脑,却忽视了城市和人本身,这样的项目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经不起挑战。

吸收了过往的教训,多伦多在今年提出了新的城市计划:Quayside 2.0计划

不同于2017年那场技术实验,新的Quayside 2.0计划里,没有了为凸显科技含量而不知的无人机、机器人,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建筑和阳台上都长出了绿色植物。对比之下,可以说Sidewalk Labs项目并未理解当地市民的文化,而是自上而下地笃定先进的技术必然能改造出更加便利的城市生活,这种傲慢本身几乎在开始阶段就决定了项目的结果

而Quayside 2.0强调的,是风、雨、鸟鸣和蜜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更多的数据。

图 丨 Quayside 2.0 意向 ©Waterfront Toronto

这也大胆地表明了,我们的城市应该是绿色的。这种绿色一方面体现在绿色的植物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建筑、城市的关键部分。在理念上,人类生命、植物生命和自然世界的重要性回归,成为智慧城市的第一要义。

新的观念贯穿在Quayside 2.0计划的方方面面:城市社区应该是自然和人造事物的有机融合。这种自然要素的回归,也反映出了过去几年的时代观念:尽管技术持续发展、迭代,但技术乐观主义已经逐渐式微,大众对于技术的认知不只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对技术带来的数据问题、欺诈问题的质疑。

图 丨 Quayside 2.0 概念设计 ©Waterfront Toronto

科技并不绝对代表先进和便利,Sidewalk Labs项目就是一个绝好的教训,而回归到城市、社区本身,只有让生活变得更好才是关键。这一理念也体现在了同在北美的另一个智慧城市项目里。

2012年起,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一名高级计算机科学家查理·卡特莱特持续研究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但研究的瓶颈在于城市空气数据的缺乏。在美国科学基金会 1200 万美元的资助下,查理·卡特莱特在过去十年时间里持续在芝加哥部署一个庞大的低成本传感器网络,在路灯上安装了独立的传感器套件,包括了摄像头和麦克风,以及检测湿度、振动、磁场、温度、空气污染和大气压的传感器,可以测量从城市热岛到噪音污染的相关数据。同时为了保护隐私数据,这些传感器被设计为独立安装,而非永久固定,在减少收集民众数据的前提下,一切数据为当地民众服务。

迄今为止,这些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的传感器收回的数据,已经支持了数十项研究的,包括评估跨过火车沿线人行道的安全性、监控人行道的使用情况,以及检测芝加哥河沿岸的洪水等。

图 丨 芝加哥路灯传感节点©UCHICAGO/URBANCCD

这一项目已经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比如美国俄勒冈州希望打造类似的传感器网络,帮助相关机构检测地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也希望在每个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网的塔上部署相关的传感器方案。南加州已经部署了几十个节点用以探测野火。此外,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一些高塔上面,也装有分析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节点。

智慧城市技术不一定由无人驾驶车辆和无人机组成。一些更简单的措施或许更加有效,例如高速公路附近的空气质量传感器、雨水排放管中的水传感器。在民众广泛关注隐私问题的当下,传感器网络持续监测城市的健康,而非把摄像头对准每一个居民,这种方式更符合人们对智慧城市的期待。

我们将怎样栖居


智慧城市应当“以人为本”,落到更小的尺度上也是一样,这与G5在智慧绿色建筑乃至智慧城市上的实践一致。

2021年3月,G5所属的建工地产集团“第三城”EIC项目正式奠基,成为继EAC、EFC之后,建工地产集团在杭州打造的第三座E系微城市。EIC定位“升级版西雅图”,是集聚传统世界500强和新兴科技500强的超级金融微城市,也是在钱江世纪城CBD打造的全球超级企业总部基地。

丨 EIC项目效果图 ©EIC超级综合体

可以说,EIC虽仍在智慧建筑范畴,但从各方面来看都更接近“智慧城市”,这一点从其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下的定位即可见一斑。在用水方面,采取海绵城市的设计,通过设置下凹绿地、砾石带、植草沟等进行雨水净化,定期检测水质指标,把控水质质量,保证水源的清洁无污染;采用太阳能光伏路灯、智慧废弃物处理等高效能基础设施,降低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鼓励新能源车辆直接驶入大堂,并设置了大量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充电站以及清洁能源设施等。

作为建工地产集团旗下的跨境投资孵化机构,G5在ESG理念的指导下长期关注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相关前沿技术,此前已经完成两期“G5绿色与智慧建筑加速器”活动,结合自身国际化平台和企业资源、技术优势加速极具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前景的硬科技项目,帮助了数十家优秀的智慧建筑领域创业项目更快、更好地成长。

如今,第三期“G5绿色与智慧建筑加速器”正在进行当中,G5也将一以贯之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在“以人为本”理念下与各类技术、企业的合作。在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之前,我们可能要先学会城市的智慧。


-End-






丨官方BP通道bp@g5inno.net
邮件标题请备注项目名称

丨会员通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智慧城市的“死”与生丨G5洞察

G5全球 G5全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